進入內容區塊

新北市坪林區公所

新北市坪林區公所
生態導覽
  • FB
  • Plurk
  • 友善列印
  • 字級設定:
  • 小字
  • 一般
  • 大字
翠鳥照片
翠鳥
翠鳥,一般人口中的釣魚翁,是一種體型甚小但是顏色相當鮮豔的鳥類。牠的身體腹面及臉頰前段主要為橙紅色,背部為靛藍色,頭頂及翅膀為翠綠色,臉頰後段與喉部為白色。翠鳥的喙部相當長,其長度甚至超過整個頭部。雌、雄鳥外部顏色相當接近,唯一的差別是雌鳥的下喙部為紅色,異於雄鳥的黑色。也因此,賞鳥人士多會半開玩笑的說,雌翠鳥就是嘴巴有塗口紅的,成為野外辨識的重點。腳與尾巴甚短,腳為明顯之紅色,除了停棲外,較無行走的功能。翠鳥常單獨或成對停棲於溪邊視野良好處等待獵食,主要捕食小魚或是小蝦。若遇敵害會快速低空飛離,同時發出"唧--"的叫聲。翠鳥於三、四月開始繁殖,求偶期可見雄鳥叼著小魚當作禮物贈予雌鳥的景象。翠鳥築巢於溪邊土提中,每窩產3至5個卵,幼雛在快離巢前會集體站立於巢邊等待親鳥供應食物,此時常可見同一棲枝上停了4至6隻的翠鳥。
觀察時間:白天。
 
小白鷺照片
小白鷺
小白鷺可能是多數人第一次認鳥時最容易記住的種類,他全身雪白,嘴纖細黑色,腳部細長,除各趾為黃色外,餘黑色。夏天繁殖時,頭部後方會有2根飾羽,前頸下方同樣會長出部分飾羽,這就是一般人所熟悉的小白鷺。小白鷺主要是在水域附近活動,以捕捉小魚、蝦為食。通常單獨活動,對於環境甚為敏感,一有風吹草動便飛離並發出"嘎-嘎-"的叫聲。與覓食狀況相反,繁殖時的小白鷺喜歡群聚在一起,同時與夜鷺、黃頭鷺等在同一片樹林內一起營巢、繁殖,成為特殊的鷺鷥林的現象。
觀察時間:白天。
 
台灣藍鵲照片
台灣藍鵲
在坪林的林道或是北宜公路的路邊,常可發現體型比烏鴉略小,但是體色與烏鴉截然不同,同時也是結群活動的鳥類,那就是台灣藍鵲,俗稱的"長尾山娘"或"長尾陣仔"。台灣藍鵲全身大致以艷藍色為主,頭部為黑色,喙與腳均為鮮紅色,尾部甚長並有六條白斑,這就是"長尾仔"的由來。台灣藍鵲為台灣特有種,常小群出現在森林的中、上層,以捕捉昆蟲、小動物為食,偶爾會取食漿果類。除非必要,通常只做短距離的飛行,飛行時並會排隊有秩序的前進。藍鵲雖有艷麗外表,但是鳴聲為單調 "嘎-嘎" ,並不好聽。台灣藍鵲在坪林的數量相當穩定,由於常在路邊出現的緣故,成為賞鳥人士口中的保證班。台灣藍鵲過去因為亮麗外表的緣故,被捕捉飼養的情況相當嚴重。如今,受到法令保護,及其特殊的繁殖幫手制,目前在野外的數量已趨穩定。
觀察時間:白天。
 
鉛色水鶇照片
鉛色水鶇
鉛色水鶇雄鳥全身大致呈鉛藍色,尾部朱紅色。雌鳥全身呈暗灰色,尾上覆羽白色。停棲時體型略為肥胖,嘴纖細,鳴聲相當悅耳動聽。鉛色水鶇為台灣地區特有亞種,廣泛分佈在溪流等環境。雄鳥常站立於石頭上並不時展開尾部,同時佔據數個溪流巨石作為領域之用,由於具有強烈的領域性,因此會對入侵者加以嚴厲驅趕。鉛色水鶇主要採取定點捕食的策略,牠通常會站立於大石上,快速升空攔截飛經的昆蟲再返回原處。主要食物種類包括飛蛾、石蠶蛾、石蠅與蜻蜓等。雖然名列應予保育的三級保育類,但由於鳴聲悅耳的緣故,導致鉛色水鶇的獵捕壓力仍相當大,許多有經驗的獵人常常在水鶇開始繁殖時就標定出巢位,等幼雛孵出三天後才將整個巢摘下販賣。鉛色水鶇目前在全台各溪流的數量尚稱普遍,只要有乾淨溪流的環境皆有其蹤跡。
觀察時間:白天。
 
河烏照片
河烏
在乾淨的溪邊,常會發現一種全身暗褐色,體型比鉛色水鶇大,頭部稍大,嘴纖細,腳略長,尾巴短的鳥,這就是河烏。河烏主要在溪澗覓食,通常會先在小石頭上觀察,再潛入水中捕捉水生昆蟲或是小魚。河烏築巢於溪邊的山壁或是瀑布內的石縫,甚為隱密。遇敵害時會快速低空飛離現場,並發出"醉-醉-"的叫聲,待敵害離開後後,會順著原飛行路徑返回。河烏幼鳥型態與成鳥相仿,但是身上雜有細小白點。河烏對水質的要求稍高,主要是因為牠的食物-石蠶蛾只生活在較乾淨水域的緣故,因此,只有在一些河川中、上游未受污染的河段,才較有機會發現其蹤跡。
觀察時間:白天。
 
小彎嘴照片
小彎嘴
在山林的林道上行走,路邊的草叢常會出現"嘎咕-嘎咕"的叫聲,剛開始或許會將這種鳥的活動習性當成老鼠,耐心等候就可發現牠們一隻一隻以笨拙的飛行穿越馬路,這種鳥就是俗稱的"竹腳畫眉"(台語)的小彎嘴。小彎嘴的嘴長且略向下彎,上黑下乳白,頭部的眉線、喉、腮白色,有粗黑過眼線。下半身大致為暗褐色,背、肩紅褐色,胸、上腹白色,密佈暗褐色縱斑。常小群出現在森林或是灌叢底層,偶爾也在草叢中活動。生性隱密,常常只聞其聲,不見其鳥。小彎嘴是台灣特有亞種,是台灣產的畫眉鳥中分佈較廣的種類,只要是低山地帶皆有其蹤跡。
觀察時間:晨昏較佳。
 
白頭翁照片
白頭翁
台語俗稱"白頭殼"的白頭翁,應該是眾所皆知的鳥類,牠並無亮麗的外表,也無壯觀的身軀,但是對於牠吵雜的鳴聲與調皮的個性,多數人應該都有相當的印象。白頭翁為台灣特有亞種,與牠外型非常類似,差別在頭部是黑的烏頭翁則是分佈在東部的台灣特有種。說到為何中央山脈以西的是白頭翁,以東的卻是烏頭翁呢?目前,並無任何有力的證據來解釋這個現象。雖然頭有黑白之分,但是生態習性與個性卻是十分接近,完全不受中央山脈組隔的影響。白頭翁主要棲息在平地至中海拔山區,以吃一些花、果、農作物與小蟲子為生。或許白頭翁是個美食主義者的關係,常常會先啄食一兩口花、果實再決定是否繼續吃,而這一兩口卻常造成農民莫大損失,也因此,農民一提到白頭翁常恨的牙癢癢的。其實,這只是人、動物與環境三者之間的平衡關係,若能做到盡量協調,相信三者是可以和平共處。 
建議觀察地點:境內全線皆可。
觀察時間:白天皆可。
 
夜鷺照片
夜鷺
暗夜裡,溪床的天空中常會出現"呱"~"呱"的叫聲,這就是夜鷺。夜鷺常單獨或是兩三隻分散在水域附近耐心等待獵物。夜鷺算是相當普遍的物種,對環境的適應性很強,除了對居住環境不挑以外,對各類食物也是來者不拒,目前有記錄的除了魚、蝦、蟹之外,還有內臟、蛇、臭鼩、幼鳥、蜥蜴等,有些甚至會跑到養雞場偷吃人家剛孵出的小雞呢。夜鷺亞成鳥全身為褐色雜有深色斑,成鳥則是由灰色與藍色所組成,隨著年齡增長,虹膜與腳會逐漸由黃色轉向紅色。夜鷺主要是在夜間活動,但偶爾受不了飢餓或是因應育雛的需要,白天也會在溪床邊活動,以亞成鳥較易發現這種情形。
觀察時間:白天與夜間皆可。
 
白鶺鴒照片
白鶺鴒
台灣最常見的三種鶺鴒當中,除了白鶺鴒外,另外兩種分別是灰鶺鴒與黃鶺鴒。灰鶺鴒與黃鶺鴒的長相十分類似,鳴叫也十分類似,野外辨識最大的差別是灰鶺鴒的腳黃褐色,而黃鶺鴒的腳是黑灰色。灰鶺鴒在台灣同時有留鳥與冬候鳥族群,黃鶺鴒則只有冬候鳥族群,從發現時間上也許也可作為種類的推斷。灰鶺鴒與白鶺鴒一樣,喜歡在溪床上或是道路邊,不斷上下擺動尾巴,邊走邊覓食。除了行為類似,食性也很相近,灰鶺鴒也是標準食蟲性鳥類,主要捕食一些小型昆蟲或飛行的蒼蠅。鶺鴒在飛行時除了會發出"唧-唧,唧-唧"的叫聲之外,振翅數次後停止拍翅,等到身體往下墜再振翅高飛是野外辨識的特徵。 
建議觀察地點:1、4、5、6、7、8、10、11、12。 
觀察時間:秋冬季白天。
 
瀏覽人次:1362 人 更新日期:2021-02-03
收合